應用超敏感該如何講?

2024釋經講道研討會 精彩內容 (上)

美國聖言講道學院院長/賴若瀚牧師

我在美國看過一個電視訪談,一對夫婦說:「我們結婚60年了仍然相敬如賓很快樂。」臺下的人就鼓掌了!這是值得羨慕的。但如果這對夫婦再加一句:「我相信每個人的婚姻都應當持守一生一世。」下面的人會怎麼樣?可能會請他們下臺。你60年相敬如賓是你的事,說我們也應該跟你一樣,那就另當別論了。現代社會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有你的生活的形式,我尊敬你沒問題,但要加在我身上,我就不幹了,是不是這樣?

有一些人說「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不是在講婚姻。那是在講什麼?這個上文下理我同意不是直接講婚姻的。信的跟不信的人,在各個層面上合不來,因為價值觀、世界觀、生命觀還有對神的觀點都不一樣,不能同負一軛。但這個能不能應用到婚姻?婚姻是最親密的合作,兩個人要一起建構人生日子的藍圖。如果你有你的藍圖、我有我的藍圖,最後會怎麼樣?就打得頭破血流,哪裡都去不了。如果兩個人各樣觀念根本不同,放在一起就是打架的開端。那為什麼現在的人說這句經文跟婚姻沒有關係?如果我告訴你,在舊約裡面,很多內容都跟你我、跟新約的信徒沒有關係,那你還要不要讀舊約?要!為什麼?因為神的心意很多時候,是透過那些律例和偉人的生命歷程見證,來對你我,都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可以遵守。如果朋友同工事奉,我們都認同信與不信不能相合,那婚姻豈不是更應該嗎?太多人覺得這樣的說法太敏感了,但其實不是敏感,是他不願意做,就會產生反彈。會眾裡一個人不願意做,就會產生阻力,那種阻力讓在講臺上的服事者,也要考慮考慮到底該怎麼講。

今天我們面對多元的聽眾,他們在妥協主義、世俗主義還有相對主義的世代裡面,如果你有發言權,你會懼怕,到底該怎麼講?我這樣解釋和應用,下面的人會聽嗎?以後還會接納我嗎?我還是不是以前那樣有人氣?他們會不會點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把結論沖淡,把神絕對性的教導變成相對性,然而這樣對神的話語,是不公平也不尊重的。我學到一個教訓,若是你持守聖經,就不需要跟著潮流走,因為潮流之下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你跟潮流妥協,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最好是把神的話語,忠實的正解在他們中間。現代人雖然在相對主義、妥協主義的衝擊底下,但他們基本上還是渴慕神的話語、想知道正確要走的方向。前幾年做過一個統計:釋經講道在青少年的中間是不是還有市場?他們驚訝的發現,這些在美國的青少年,還是喜歡聽從聖經的教導。以為講二十分鐘就該結束了,驚訝的發現,他們希望能夠聽三十五分鐘以上。我們經常都說,年輕人的注意力很有限,不要講太長;他們受這個社會的潮流衝擊,不太喜歡聽聖經的教導。這兩個其實都是錯的,或者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如果我們把神的話語好好的講解,面對世界潮流的挑戰,而不是遷就他們,人心裡生命的飢渴就可以被神的話來滿足。


一、注意會眾的背景與忌諱

應用很敏感的經文要怎麼講?題目越熱門,會眾的理解就越多元,這是很特別的。一個熱門的題目會有很多人想聽,於是一些五花八門、各顯神通的解釋就跑了出來。我們千萬不要對過去,或是四、五十年前的資訊照單全收,要經常心意更新變化,特別是有些會眾對某一些題目有忌諱,在不同的地方,對某些題目有一些歷史文化包袱,要特別小心去瞭解。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舊約說血裡有生命,你還吃嗎?

我第一次去溫州的時候,有同工跟我說,賴牧師我不知道你們對吃血有什麼的立場,不過在我們這,如果有人問你基督徒能不能吃血,你可不可以不要正面回答?他說有些會眾特別喜歡問這個,然後用外請講員的答案,挑戰當時候的教會領袖。在上兩輩,有些日本人到了溫州,明知道基督徒是不吃血的,刻意抓了他們灌血在他們的口裡。所以他們感情上、歷史上有包袱,對吃血有很大的反彈。那麼,基督徒如果在一個平和的時代,到底能不能吃血?我們要從三方面來看:舊約的律例、耶穌的教導、彼得的經歷和保羅的印證。

耶穌的教導
主耶穌在跟法利賽人談到洗手的問題時,對門徒說「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在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這裡有一個括弧,是馬可給的註解,是作者在記載的時候,對這個意思的理解。耶穌在跟大家討論潔淨與不潔淨,或者吃飯前要不要洗手的問題時,他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這是彼得及馬可的理解,馬可把它記下來。

彼得的經歷和保羅的印證
彼得在房頂禱告的時候,看到一個異象「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這個大布裡面應該有舊約裡面那些不潔淨的食物,彼得說主啊這是不可的,我沒有吃過,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我也遵從猶太人食物的條例。第二次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一連三次,那個物就收回去了。所以彼得有沒有吃?應該沒有,但是彼得懂不懂?

這個異象完了,有幾個人敲門要找彼得,彼得知道他們的來意後,跟著去該撒利亞,在哥尼流的家裡帶他們信主。彼得進去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嗎?猶太人是不進外邦人家的。他自己一開始就講了這一句,他卻進去了,所以他懂,神的意思是要他去接納這些不潔淨的外邦人。我講這一篇道的時候,跟大家說,彼得可能在路上的時候還搞不清楚,只是邊走邊瞧,順著聖靈的帶領。同樣的,你可能還不知道你最後要做的決定,所以要邊走邊瞧。彼得按著他一貫的觀點,說這個是俗物我不能吃,但是天上的異象讓他思考翻轉,所以彼得的經歷告訴我們,神所潔淨的,你不可以當作俗物。那保羅呢?保羅也印證了「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

舊約的律例
血裡有生命那還能不能吃?我們來看看耶路撒冷大會的議決。徒十五19-21「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耶路撒冷大會說寫信告訴這些外邦人,禁戒這四樣:拜偶像的污穢、姦淫、勒死的牲畜還有血。這個血是指吃的血、流人的血、還是殺人的罪?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道德性的解釋,這四樣是有道德性意義在的。西方抄本的徒十五20「並勒死的牲畜」這個短語被省略了,省掉這個短語後,其他三項可以解釋為道德的要求。第一個禁戒偶像,就是不能拜偶像;第二個不能姦淫;第三個是不能殺人,這三個都跟十誡有關。

第二種是禮儀上的解釋,28、29節重複這一番話,是要寫給外邦人的,加上了一句「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就好了」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一個命令?不是!你們如果能夠來門訓修課就好了,這個不是命令,是勸你來門訓修課;你們有生之年能去聖地一趟就好了,有沒有強迫你去聖地?沒有。「就好了」的意思是,如果不做也沒辦法,沒有嚴重的後果。所以若把其中的一句拿走,放到道德性的框框裡面,有一點捨本逐末。如果從整體去看,不單單前面是四個,後面也是四個,省略是說不通的。

所以這四個是什麼意思?雅各為什麼不採取命令式而採取勸勉的語氣?在亞歷山大的抄本中採取四項不是三項,所以他們應該是屬於禮儀性的禁戒。偶像的污穢是什麼?是祭過偶像的那些食物;姦淫或者是淫蕩不是姦淫罪,是指外邦人參與偶像敬拜時有很多不雅的行為,不要去參與;勒死的牲畜是指,猶太人殺牲畜的時候,不會用勒死的方式;血是指食物帶血或甚至是血就不要吃。吃血在耶路撒冷大會裡,把它看成是一個禮儀,你能不做就好了,你做呢我也拿你沒辦法,能不能做呢?能做,因為外邦人進到猶太人的群體裡面,有時候還是照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雅各就說,聖靈給我們的定義是這樣,不需要經過割禮就可以進到救恩裡面,但是你們如果能夠禁忌一些猶太人很忌諱的事就好了。如果是禮儀性的,今天能不能吃血呢?能,就算舊約說血裡面有生命,在耶路撒冷的大會裡,已經把它變成一個禮儀性的東西。當你有了這個結論,在應用的時候,你要注意自己身在什麼地方。通常來講要勸戒會眾,吃的人不要批評不吃的,不吃的人也不要自以為比較屬靈。

二、不與真理道德或信仰相違

當我們要講的聖經教導和應用,可能很敏感時,第一個要注意會眾的背景跟忌諱;第二如果不是與真理道德或信仰相違的,可以容許有不同的解釋跟應用存在。我覺得這個結論是很清晰的,但有些人分不清哪些是與真理道德信仰相違、哪一些不是。

十一奉獻是必須的嗎?

十一奉獻你覺得是基督徒必須做的,還是有商量的餘地?現在最基本的問題是,十一奉獻是舊約的教導,有人就說新約的信徒活在恩典底下,我們可以不必遵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舊約來看。

我在菲律賓宣教11年,有一個宣道會要建堂,要大家奉獻,有一個豬農剛好有一頭母豬生了十頭的小豬,他想要十一奉獻。他就說,我認獻一頭小豬養大它,等教堂要蓋的時候,就把豬賣掉,把錢全部歸給教會。他在其中一頭豬的頸項綁了一條紅色絲帶,認定這隻就是歸耶和華為聖的十一奉獻,過一陣子他發現這頭綁了絲帶的豬比其他的都胖,他就動了一個意念:我是十頭獻一頭,只要是其中一頭就可以了。他就把絲帶鬆了,綁在當時最瘦的那頭豬上,就這樣過了一陣子,那一頭很瘦的又越養越胖了,他心裡面就覺得:哎呀怎麼這樣!他就又一個偷龍轉鳳,再換成別頭。第二天起來,十頭小豬都死了。

這是滿負面的舉例,你如果用一個負面的舉例指出一個問題,要再用其他正面的內容去把它蓋過,免得人愛主是因為恐懼、因為律法主義。世界上的領袖,經常會這樣玩弄我們的感情,讓我們活在恐懼裡,遵照他們的意思去行。我們不要這種,我們需要的是在主的恩典裡面,心被恩感去奉獻、去成長、去愛主。但是負面舉例用來作開場滿好的,瑪拉基書三8開始的時候說這些人奪取了神的物,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了我的物。瑪拉基罵他們罵得好厲害,全部都罵了,通國人都是這樣。當然我們要罵要小心,不過用這個比喻來做一個開始,我覺得是可以的。

主耶穌的教訓
是不是只有舊約才強調十一奉獻?在亞伯蘭獻給麥基洗德時,就有十一奉獻這個觀念;雅各在伯特利的曠野,枕著石頭睡覺,他許的願也是十一奉獻。在律法還沒有頒佈時,就已經有十一奉獻的觀念了,所以千萬不要說十一奉獻是舊約的律法。我們再來看新約,主耶穌在責備法利賽人的時候他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這「更重的」是什麼?公義憐憫信實;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那」是什麼?十一奉獻。所以主耶穌在這裡也說了十一奉獻是不可不行的,但不單單要十一奉獻。法利賽人十一奉獻但沒有得到神的喜悅,因為他的心不在,所以十一奉獻只是一個外表。但是要不要遵行呢?要!在新約主耶穌也說要。但有人就說,保羅沒說。你可以這樣問他:耶穌大還是保羅大?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武器,耶穌的時候還是舊約,他跟這些人講的也是舊約的律例。新約開始,保羅是重要的發言人,保羅沒有講,意思是說可以不必了。

保羅的教導
我們先不爭到底保羅大還是耶穌大,我們先來談一談,十一奉獻在新約的教導,保羅是怎麼說的?林後九6-15,保羅教導奉獻金錢的四個守則:第一個「慷慨」,「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他鼓勵你慷慨的奉獻,捐獻不一定是禮拜天在教堂裡面的奉獻,但這原則是可以應用的;第二「樂意」,「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第三要「犧牲」,「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第四「憑信」,「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的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神。……感謝神,因為祂有說不盡的恩賜!」這裡講到神賜給我們種子,種子是要撒出去,你撒出去有沒有可能就沒了?所以你要憑信心撒出去,你要相信神會讓你凡事富足,收成滿滿的回來。奉獻也就是一種投資,投資在神的國度裡面,用信心來投資在神的事工上面,讓我們將來可以有永存的財富在天上。你可以看見保羅的教導:慷慨的、樂意的、犧牲的、憑信的,是沒有談到十一奉獻,但他基本的意思,是要憑著信心奉獻比十分之一更多。

信息的連結
傳講結論時,希望你們能夠掌握其中的方法,跟會眾互動,然後慢慢帶進結論裡。我們都相信,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事奉需要有主與我們同行同工對嗎?因為聖經說離了我就不能做什麼。我們不能離開神生活,無論在靈性、工作、事奉、金錢或是家庭上,是不是?如果用生意上的夥伴去形容我們與主同工的關係,可以說我們跟主是股東的關係嗎?你猜他是大股東還是我是大股東?我們要靠他才能做好所有事情,所以他是大股東。那如果他是大股東,分利潤的時候,他該分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我們的主也知道我們有房貸要付、有孩子要養、要開支各種的需要,他就說,好啦雖然我是大股東,但我只拿十分之一。你覺得這樣合情理嗎?是誰吃虧?明顯是大股東吃虧。但他要求就是十分之一而已,你覺得這樣對我們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恩典呢?你覺得拿十分之九的傢伙,現在回來說,我連那個十分之一都不要給你,這個人是不是太過分?大家通常這時候就不回答了,因為知道掉在坑裡了。我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會眾進入我的結論裡。用這個方式最後可以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做先知責備他們,你可以說:豈有此理,我們中間的弟兄姐妹太多就像那個得了十分之九還要拿別人十分之一的傢伙;第二種,如果你要扮演牧者的身份,你就勸他們好好悔改。

我們需要林後九章的主題,要經歷神豐富的恩典,要學習慷慨的、樂意的、無私的還有憑信的奉獻財物。如果回到瑪拉基書,信徒要回轉歸向神,切忌在財務上來奪取神的物,乃要憑信心獻上當盡的本分,經歷神豐富的供應,而十一奉獻是很好的起步。我沒有用律法主義,一定要你獻十分之一,我是鼓勵你用十分之一做起步。太多的人說,是你讓我自己決定,然後就躲在他的自由後面,一分錢都不奉獻。反對十一奉獻反對得最厲害的,就是那些不奉獻的。很少有大力奉獻的人,說不一定要十一奉獻。所以我這樣一個拐彎,就把新約要超過十分之一的教導,放在舊約的主題。我沒有說一定要十一奉獻,但我說你要經歷神豐富的供應,十一奉獻是很好的起步。

例證的果效
Eugene H. Peterson寫了一本書叫做Run with the gorses(與馬同奔),他裡面講了一個很特別的例證。他說有三隻小燕子棲息在伸向湖面的一個枯枝上,燕子媽媽走到第一隻燕子前,把牠慢慢推,推到這個樹枝的末端。這個小燕子知道如果不抵抗,最終的下場就是掉到下面的湖裡,所以牠一直抵抗,但是牠能夠勝過媽媽的力氣嗎?不能,最終牠掉下去了,但是當牠還沒掉到湖的水面時,牠就啪啪啪的拍打牠的翅膀,然後牠就學會飛了。第二隻也是同樣的遭遇,在碰到水之前就學會飛了,但是第三隻牠不想被媽媽欺負,就把牠的小爪子抓緊這個樹枝,用頑強的鬥志去跟媽媽對抗,但是燕子媽媽毫無憐憫的把牠推了,最後牠的小爪子鬆開掉了下去,一樣的,在掉到水面之前,牠也學會飛了。一切都在燕子媽媽的設計裡,要讓牠們學會飛。這整個過程需要什麼?需要冒險、需要信心,需要知道母親對牠所懷的,並不是降災禍的意念,乃是賜平安的意念。鳥兒有腳,牠會走會跳,有小爪子能夠抓樹枝,然而飛翔是牠存在的特色。當牠飛翔,能夠真正的活出牠生命被創造的美麗,牠的風采就是在牠飛翔的時候,鳥兒的風采、優雅的美麗,就是在空中飛行時。

太多的時候,我們活在這個地上,要抓很多東西,我們死不放,抓著銀行賬戶的枯枝,抓著人際關係的枯枝,抓着我們以為是靠山的東西,我們以為財富就是安全感。許多人不奉獻,是因為他覺得奉獻會減損他的安全感。他們從來沒有試過把抓到的東西放了,那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境界?我鼓勵你不要死抓不放,不要覺得下跌的危險會傷害到你。我們的天父祂知道只要你放下你手中的,祂會讓你活出生命最美的風采,你可以經歷生命騰飛還有俯衝的樂趣跟自由。若你還沒有感受到在空中的美妙、看見飛翔時的景色,你要不要體會呢?你要不要憑著信心,放下對財富抓得很緊的那一隻手呢?十一奉獻其實就是信心的一部分,你在這個地方對神說:神啊我相信祢,你的話語一定不會錯。十一奉獻是在財富奉獻裡面,最好的一個起步。

兩個例證,一個是問問題挖坑,最後你投降了,說我不要做那個過分的傢伙。這樣一連串的問題有沒有果效?有,是在理性上說服你。然而後面這個故事,是感性的,用鳥兒飛翔活出生命的風采,比喻我們能夠經歷神創造我們存在的目的、經歷祂的豐富。這兩種角度給你選,用其中一種方式做結束,你會用哪一個?有兩種例證。一種是「解釋的例證」,就是解釋得讓你清楚知道、讓你明白。第二種「應用的例證」,如果這個例證本身就已經告訴我該怎麼做了,這個例證就有應用力。我鼓勵大家,我們東方人有時候太過於偏重要解釋清楚,就會欠缺應用力,當我們的例證,讓人可以從靈裡面看到更美的圖畫,來經歷神,這就是更高的一個境界了。

(下期待續)